一. 底足有旋痕。底足旋痕即是在修坯过程中的刀线。有的是刀尖或齿部的划痕,大多是刀上或坯上粘有纤维、小颗粒等,在修坯转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痕迹。根据入刀的角度和修坯手法,刀线是不均匀的,即刀线间距不一样。刀线为转盘修坯过程中自然产生的,所以均出现在盘、碗、钵、罐、瓶等圆形器物上。
二.露胎处有护胎釉。简单地说,就是先施加护胎釉,然后再施加钧釉的工艺方法。元钧不施护胎釉。
三.釉面多数无明显密集的气孔(因为器身先施加了护胎釉,填补了器身胎体的空隙),少数有局部气孔(通常在器身中段,因为此处没有施加护胎釉)。北宋钧窑器身无明显密集气孔,金代钧窑器身中段有些有明显密集气孔,元代钧窑必须有明显密集气孔。这似乎是行家普遍接受的观点。
四.釉面有不规则冰裂,且越少越好(注意:独立冰裂者好,树丫状冰裂者好;网状冰裂者疑)。 新仿品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冰裂纹。人工仿制的冰裂纹往往是网状的。我们尽可能规避网状冰裂纹,只找独立冰裂纹和树丫冰裂纹。这种思路实际上错杀了一些真品。但是,现实情况就是这样,网状冰裂者放在博物馆就是真的,放在民间就被人怀疑是新仿的。所以,错杀就错杀了吧。
五.爆斑为泼彩红斑等。 泼彩概念来自于张大千的画,这里是借用。 将景德镇窑元代至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发色原理搞清楚,就很容易辨认钧窑北宋金代时期的泼彩红斑。泼彩红斑是以氧化铜为发色剂的,混浊不透明蓝釉是底釉。釉里红也是以氧化铜为发色剂的,透明青白釉是底釉。氧化铜非常活泼,在掌握稳定发色以前,常见色为暗红(钧釉时就成了紫色)、鲜红(钧釉时就成了红色)、烧飞(钧釉时就成了蓝色),绿色(钧釉时就成了褐黄,绿+紫=褐),渗红(钧釉时就成了紫雾和红雾)、绿苔、灰黑(钧釉时就成了灰黑)。这些颜色是相互融合的,无规律可循。所以,就出现了泼彩的效果。泼彩中出现了黄褐色。
六.浅蓝色釉面不是那么干净,有灰黑色斑点渗出。
七. 护胎釉与钧釉的交界处有深色边缘。目前,行家把这点作为真品标志之一。很多仿品因为没有做到这点被称为“一眼假”。